搜尋您所需的內容

或依下列類別搜尋

主題

Article
Article

Article

e-Book
e-Book

e-Book

Video
Video

Video

Campaigns
Campaigns

Campaigns

Architecture
輕便相機

輕便相機

Architecture
DSLRs

DSLRs

Architecture
影片錄像

影片錄像

Architecture
天文攝影

天文攝影

Architecture
迷你單眼相機

迷你單眼相機

Architecture
建築攝影

建築攝影

Architecture
佳能科技

佳能科技

Architecture
低光攝影

低光攝影

Architecture
攝影師專訪

攝影師專訪

Architecture
風景攝影

風景攝影

Architecture
微距攝影

微距攝影

Architecture
運動攝影

運動攝影

Architecture
旅遊攝影

旅遊攝影

Architecture
水底攝影

水底攝影

Architecture
攝影概念與應用

攝影概念與應用

Architecture
街頭攝影

街頭攝影

Architecture
全片幅無反相機

全片幅無反相機

Architecture
鏡頭及配件

鏡頭及配件

Architecture
Nature & Wildlife Photography

Nature & Wildlife Photography

Architecture
人像攝影

人像攝影

Architecture
夜景攝影

夜景攝影

Architecture
寵物攝影

寵物攝影

Architecture
列印解決方案

列印解決方案

Architecture
產品評論

產品評論

Architecture
婚禮攝影

婚禮攝影

產品 >> 所有產品

EOS R5 Mark II:拳擊場上的攝影與影片測試

2025-01-03
1
331

動作攝影師兼 Canon 新加坡 EOS 大使 Mark Teo 在拳擊場上實測了 EOS R5 Mark II。(所有照片與影片皆由 Mark Teo 拍攝)

EOS R5 Mark II/ RF50mm f/1.2L USM @ 50mm, f/2.0, 1/4000 秒, ISO 12800

在這篇文章中:

 

一位(曾經)猶豫是否該換機的攝影師心得

身為一位經常需要捕捉快速、激烈動作的攝影與影片工作者,無可否認 EOS R5 Mark II 確實引起了我的興趣。

自推出以來,EOS R5 一直是我可靠的得力助手。它取代了我先前用於商業攝影的 EOS 5D S 和運動攝影的 EOS-1D X 這兩台相機。憑藉其強大的靜態與影片拍攝功能,它助力我完成從商業專案到動作與編輯拍攝等各種工作。

EOS R5 Mark II 在這些基礎上還保證提供更穩定的自動對焦(AF)性能,並解鎖更多慢動作拍攝的可能性,足以激發我無窮的想像力。不過,我對於換機仍抱有疑慮——這些性能在實際使用時究竟表現如何?是否值得換機?

帶著這些疑問,我決定在一場拳擊訓練課程中,透過照片與影片拍攝來測試 EOS R5 Mark II。


拳擊:考驗相機自動對焦系統的一種運動

拳擊運動對相機的自動對焦(AF)系統來說是出了名的具有挑戰性——動作快速且難以預測,還充滿了各種可能干擾對焦的元素(例如擂台繩索、護具、遮擋臉部的拳擊手套,或是交錯的對手)。

在這種場景拍攝影片更是難度倍增,對於大量運用相機移動的拍攝風格而言更是難上加難。每個對焦轉換都會被記錄下來。不必要的對焦轉換在慢動作影片中特別明顯,因為我們的視線會在每個瞬間停留更久。

當然,這個問題並不會阻礙熟練的攝影師或影片製作人拍出對焦精準的作品,但如果能騰出一些心力來關注相機操作以外的其他方面,那就再好不過了。雖然 EOS R5 的 AF 功能已經相當出色,但在拍攝拳擊運動時,我還是需要比平常更頻繁地進行手動操作。

Mark 於工作中拍攝拳擊手對練的影片。經改善的 EOS R5 Mark II 追蹤性能讓相機移動更加靈活。


測試條件

- 場地:室內拳擊擂台,配備頂燈和一扇可透入自然光的大窗戶
- 器材:EOS R5 Mark II with RF50mm f/1.2L USM 以及 RF35mm f/1.4L VCM
- 即時顯示拍攝: 自從轉換到 EOS R 無反系統後,我便一直預設此拍攝方式。這樣一來我可以更好地與主體互動!
- 記憶卡:SanDisk CFexpress Type B 256 GB
- 其他器材:一台監視記錄器,用於記錄靜態拍攝時的相機使用者介面

靜態拍攝設定:
- AF 設定:偵測主體:人物/全區域 AF/伺服 AF(案例 A)/主體切換:啟用(慢速)
- 驅動模式(靜態影像):高速連拍 +
- 靜態影像拍攝模式:CRAW + JPEG M (6000 x 4000)/ 畫質:8

影片拍攝設定
- AF 設定與靜態拍攝相同
- 4K UHD(標準)50p, 2K(標準)200p 和 240p
- Canon Log 3/ XF-HEVC S YCC420 10bit

除了少數設定外,我基本上是按照平常的習慣來設定和使用 EOS R5 Mark II。因此,有些功能我並未嘗試(例如注冊人物優先次序和眼控 AF)。

為了測試 AF 性能,我一開始就使用「全區域 AF」,而非「彈性區域 AF」這種較受限制的 AF 區域。這樣相機會在整個畫面範圍內搜尋主體,增加了對焦「分心」的機會。然而從以下的結果可以看出,EOS R5 Mark II 表現可圈可點。


拍攝結果

我在各種條件下進行了連拍測試: 
- 畫面中包含擂台繩索
- 前景有對手或拳套
- 逆光場景(於對焦系統而言是其中一個經典的刁鑽場景)

以下是一些成品,結果一目了然!

 

AF 測試一:透過擂台繩索拍攝

EOS R5 Mark II/ RF50mm f/1.2L USM @ 50mm, f/2.5, 1/2500 秒, ISO 12800

在許多相機上(甚至包括 EOS R5),當您透過擂台繩索移動尋找不同角度時,如果不手動進行調整,對焦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觀看並比較:在較舊的相機型號(EOS R5)上的表現

由 SNAPSHOT 拍攝

但在 EOS R5 Mark II 上,無論是拍攝硬照還是影片,都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如以下兩段影片所示。


觀看並比較:EOS R5 Mark II 螢幕錄影——透過擂台繩索拍攝靜態照片

由於我接上了外接記錄器來記錄相機螢幕,這意味著我無法像平常一樣用觸控螢幕控制對焦。不過從螢幕錄影可以看出,EOS R5 Mark II 其實也不太需要這樣的操作。儘管使用全區域 AF 模式,EOS R5 Mark II 仍然穩定地鎖定在被攝者的眼睛上,就算眼睛被遮擋時也能夠牢牢鎖定在臉部或頭部。無論我如何移動,對焦幾乎從不會飄移到繩索上。

影片拍攝也亦然。使用 EOS R5 時,  我會刻意構圖以避免不必要的對焦轉換,但使用 EOS R5 Mark II 時,我發現自己可以更自由地移動。


觀看:EOS R5 Mark II —— 透過擂台繩索拍攝影片

您可以將這支影片與 EOS R5 拍攝的影片相比較。其區別確實在於使用者體驗。

 

AF 測試二:飛舞的拳頭與其他遮擋物

EOS R5 Mark II/ RF50mm f/1.2L USM @ 50mm, f/2.5, 1/2500 秒, ISO 12800

在任何拳擊拍攝中,無論是防禦姿勢還是進攻動作,難免都會造成拳套遮擋拳擊手臉部的情況。在較舊的相機型號上,對焦點很可能會轉移到拳套上,尤其是在大光圈設定下,因此會造成廢片。


EOS R5 Mark II/ RF35mm f/1.4L VCM @ 35mm, f/1.4, 1/2000 秒, ISO 3200

EOS R5 Mark II 不負眾望,幾乎全程都能保持對焦在主體上。雖然追蹤框偶爾會短暫轉移到拳套上,但很快就能重新找回主體。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儘管有頭盔和揮舞的拳頭,只要主體的眼睛可見,相機幾乎都能持續偵測和追蹤。


觀看:EOS R5 Mark II 螢幕錄影 —— 主體被遮擋或交錯的場景

影片為三種不同場景下的相機螢幕錄影:
- 側面拍攝主體被拳擊手套遮擋
- 正面拍攝主體被拳擊手套遮擋,
- 主體被對手交錯。

雙像素智慧 AF:驚喜盡在體驗中
透過更廣泛運用深度學習技術,EOS R5 Mark II 的全新雙像素智慧 AF 系統可以更好地將被追蹤的主體與其他物件之間區分開來,在分辨人物頭部和上半身與遮擋物方面表現也更佳。這些改進在規格表上可能看起來不太起眼,但它們實際為拍攝流程帶來的顯著改善會讓您刮目相看。

 

AF 測試三:逆光

EOS R5 Mark II/ RF50mm f/1.2L USM @ 50mm, f/2.0, 1/4000 秒, ISO 12800

我的 EOS R5 在逆光時會有點吃力,所以我想看看 EOS R5 Mark II 在相同條件下的表現。儘管臉部特徵的對比度因為陰影而有所降低,相機仍然能輕鬆找到主體的眼睛。


EOS R5 Mark II/ RF35mm f/1.4L VCM @ 35mm, f/1.4, 1/2000 秒, ISO 3200

在這些場景中,AF 穩定地鎖定在主體上,而不會飄移到逆光的亮部。


觀看:EOS R5 Mark II 螢幕錄影 —— 逆光拍攝

 

2K 200p/240p 高幀率影片及音訊

影片解析度/幀率選單與 EOS R5 不同,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您需要在「短片記錄大小」畫面下的不同分頁中分別選擇拍攝的解析度和幀率。上圖顯示的是 PAL 模式下的選單。在 NTSC 模式下可使用 240p。 

在「短片記錄大小」選單下選擇高幀率將會拍攝有音訊的影片,播放時保持相同幀率(例如 240p 以 240 fps 播放):您需要在後製時進行慢動作處理。

而啟用「高幀率」選項則會拍攝沒有音訊的影片,以 25 fps(或 NTSC 模式下的 29.97 fps)慢動作播放:可直接從相機輸出分享。

我摩拳擦掌期待拍攝最高 2K 240p 且具有音訊的影片:這賦予了慢動作和剪輯更多可能性。以下是一段如同上述的影片示例。減速後的錄製音訊為畫面帶來更多衝擊性。


觀看:EOS R5 Mark II —— 以 2K 240p 拍攝的慢動作影片

 

相機內建神經網路降噪

經相機內建神經網路影像處理
EOS R5 Mark II/ RF35mm f/1.4L VCM @ 35mm, f/1.6, 1/6400 秒, ISO 51200


相機直出的 JPEG 檔案 (來自相同的連拍序列)
EOS R5 Mark II/ RF35mm f/1.4L VCM @ 35mm, f/1.6, 1/6400 秒, ISO 51200

僅使用標準的相機內建降噪處理時,ISO 51200 拍攝的影像會有明顯噪點。相機內建神經降噪功能則給出了相對更滿意的結果。處理後的影像會儲存為 JPEG 檔案,且可進行批次處理。在需要相機直出 JPEG 的快速交件工作中,我已經可以想象到這個功能可以發揮的作用。

 

其他觀察

- 播放顯示順序有所改變
影片和靜態照片如今為分組顯示,而不是按拍攝順序全部一同顯示。一開始我還以為我的影片檔案不翼而飛了!按「模式」按鈕可在顯示靜態照片和影片之間切換。

- 電池續航
我使用充滿電的 LP-E6P 電池,在 H+ 模式的靜態拍攝、4K 影片和 2K 240p 影片之間切換拍攝約 1.5 小時。拍攝結束時,還剩下 2 格電量。
由於我在大部分拍攝過程中都使用外接監視記錄器,停用了 EVF 和後 LCD 螢幕,所以電池可能比平常用得更久。如果您像我一樣使用耗電的功能,我也建議準備備用電池,即使是 2 小時的拍攝也是如此。使用較舊的 LP-E6NH 電池時,高幀率拍攝等許多功能都無法使用。

- 過熱
相機在拍攝結束時開始有點發熱,但沒有出現過熱警告圖示。

- 注意記憶卡空間!
使用近乎無聲的高速連拍 H+ 模式配合預拍攝功能,檔案數量增加的速度超乎預期。我最後拍了比平常多三倍的照片要篩選! 
雖然我的 256GB CFexpress Type B 記憶卡沒有出現緩衝問題,但我真的很擔心空間不夠。我以後可能會更謹慎使用預拍攝功能,或是善用序列連拍這個新功能——限制每組連拍的總張數。

 

總結:完全折服於所作出的種種改進

EOS R5 Mark II 的使用體驗堪稱一絕。

EOS R5 Mark II 的表現讓我大開眼界——我從猶豫不決直接跳到了「非買不可!」。相較於 EOS R5 的改進,這台相機真正具備了一台靜態與影片混合型相機應有的所有功能。現在它已經是我工作器材陣容中的一員了。

在「My Canon Story」分享照片,您的作品將有機會登上我們的社群媒體平台。